当前位置:便民生活网 > 网站新闻 > 新闻频道 >  影视大亨邵逸夫

影视大亨邵逸夫

发布时间:2014-01-08 15:05:49   来源:潍坊晚报  浏览:   【】【】【
于家中安详离世

1月7日早晨6时55分,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为无线电视,即TVB)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香港媒体报道称,邵逸夫爵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邵逸夫一生拍了1000多部电影,开了200多家影院,打造出最赚钱的“东方好莱坞”;他还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商,制作出《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经典电视剧;一手捧红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一大批影视巨星。他是TVB的创建者,也是一个电视王国的缔造者,不客气地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TVB。

影视大亨邵逸夫在家中逝世,事件轰动全城,至当日早上10时许,2名无线电视高层已赶到医院,大批媒体记者分别赶到不同地点,包括联合医院及清水湾大厦等,仅联合医院就有20多名记者到场,清水湾大厦有10多辆采访车守候。据了解,其遗体暂时存放于联合医院,

TVB在讣告中表示,无线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爵士,并向邵夫人方逸华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问。邵爵士的葬礼只供家人出席,追思会详情另行公布。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

邵家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六,人称“邵老六”,来港后被尊称为“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亦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当地的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逸夫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2008年,101岁的邵逸夫急于出售TVB股权,坊间有很多猜想。其实,早在1997年前,邵逸夫就曾立下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自己的4个子女日后与他的小太太方逸华争家产、闹家变。

据悉,邵逸夫当时将名下所有资产套现后,有意成立基金会,不过仍未决定属慈善性质,还是作为信托基金每月支付生活费给子孙。



1923年,邵氏家族生意败落,家业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邵家四兄弟破釜沉舟,将精力投入到正在兴起的演艺业。大哥仁杰将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枥、仁枚、仁楞的名字改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全是引自陶渊明的田园诗篇。之后邵氏兄弟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

1926年,邵逸夫刚中学毕业,他随三哥邵山客到新加坡开拓东南亚电影市场,与哥哥一起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器材深入各华侨农场放映露天电影。1930年,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专门放映天一影业的电影。

1931年,邵逸夫赴美采购有声电影器材遇海难,抱块小舢板大难不死。

1934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时(可惜电影底片于1935年6月香港天一北帝街制片厂大火时被毁)。

1941年,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已经拥有139间戏院。但随着日军进攻,邵氏兄弟事业被毁,日本投降后,邵氏公司重开。

1949年,邵逸夫滞留新加坡,继续在东南亚经营邵氏公司,家族掌门人大哥邵醉翁留在了上海。

1957年,邵逸夫离开了打拼30年的南洋,只身来港。这一年,他50岁。半年后,“邵氏父子公司”更名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总裁。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从成立至今影城生产了1000多部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这句宣传语也成了影迷对于邵氏电影的至高评价。

创建TVB,批量制造大批明星

1967年,邵逸夫与利孝和等人联手创建了TVB。作为全港首个免费电视台,TVB很快在香港娱乐圈占据了一席之地。

邵逸夫慧眼独具,于1971年在TVB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其后,这个训练班不仅为无线电视台,还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现在在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以及国际级大导演杜琪峰等,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得意学生。

上世纪80年代,TVB在香港电视圈绝对一枝独秀,邵逸夫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不仅为香港影视圈输送了大量人才,还捧出了大批红星。

男星最为观众熟知的当为周润发之后的“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刘德华和梁朝伟如今已是顶级巨星,而黄日华、苗侨伟、汤镇业当年也是红极一时的实力偶像派。

女星方面,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之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蓝洁瑛、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TVB主办的一年一度选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样也制造出不少当红女星,最为经典的当属1983年港姐亚军张曼玉。

邵逸夫还大胆启用了不少幕后制作与管理人才,促使TVB节目制作始终走在华人电视业前列,制作的不少剧集都在整个华语区产生了不俗的影响。

捧四大天王,引“包青天”狂潮

1988年,邵逸夫将无线电视城由香港广播道搬至清水湾,TVB迎来了战事不断的90年代。

首当其冲的便是90年代初期与亚视林伯欣时代的收视战。TVB制作了《我本善良》、《人在边缘》、《今生无悔》、《灰网》、《边城浪子》、《壹号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时代》等经典剧集。《人在边缘》、《今生无悔》把如今已是巨星的黎明捧到大红大紫;《灰网》应该是无冕影帝吴镇宇最被内地观众熟悉的电视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TVB创办的“劲歌金曲”这一经典栏目,邵逸夫以独到的眼光力捧“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为四大天王,结果四人在乐坛火速上位,并成长为香港乃至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四巨星,而“四大天王”这一称呼更是延用至今。

1993年,邵逸夫再度发威,引进台剧《包青天》,在香港掀起收视狂潮,压力之下的亚视不得不以重金请来剧中饰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风拍摄《包青天》,形成香港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内容电视剧对垒——《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面。

进军内地风云起

1997、1998年TVB可谓高歌猛进,《天地毫情》、《陀枪师姐》、《妙手仁心》、《鉴证实录》这些家族剧和职业剧现在仍是内地各大电视台频频重播的剧集。

不过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亚视于1999年以《纵横四海》、《还珠格格》和《方世玉》向无线宣战,尤其《还珠格格》为亚视创下30点的最高收视纪录,更带动亚视在黄金时段反超无线,成为香港电视史上最经典的战事。

为抵抗“小燕子”的魔力,无线搬出屡创收视高峰的王牌游戏节目《惊天动地奖门人》对抗《还珠2》,基本打成平手。面对《还珠格格》的热潮,邵逸夫坦言自己也爱看,有这份大度,难能可贵。

《还珠格格》下档后,TVB抢先与赵薇签下歌手合约,买下她的《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访》及未开拍的《情深深雨蒙蒙》等。同时,为配合未来发展,1999年,邵逸夫投资22亿港元兴建了一座全新的电视广播城,新址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于2003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

进入21世纪,TVB渐成流水线作业,影响力大不如从前。TVB无疑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剧集方面不断作出尝试,同时大举进军内地。2007年,TVB与央视合拍了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制作电视剧《岁月风云》,旗下的大牌明星自《创世纪》后又一次大规模出动,并在内地和香港两地播放,开创了合拍剧新模式。

与发妻一见钟情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更让人称奇的是,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的爱情故事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扛着放映机和影片,深入华侨众多的农场放露天电影。

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余东璇请邵仁枚在书房谈业务,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聊,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离开余府之后,黄美珍的倩影在邵逸夫眼前浮现,让他第一次体会到恋爱的滋味。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开辟新市场。

为了见到邵逸夫,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还不时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谁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帮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

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人心底不断升腾,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戏院看电影。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家,黄美珍不喜欢坐车,两人就边走边聊,散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留下了不少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

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暖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1931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有声电影,他这个大胆的想法立刻得到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到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下来。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尽管倍受争议,邵逸夫和黄美珍却越来越感觉彼此再也分不开。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然后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要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了一躬。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陈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结婚后,邵逸夫与黄美珍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日后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云烟,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红颜知己弃名利,全力辅佐建邵氏帝国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因为战火,邵氏公司百废待兴。邵逸夫有了一种紧迫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邵氏的电影事业。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侍者告诉他,这位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比他小了整整24岁。因为家道破败,遗传了母亲的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方逸华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方逸华非常聪明,喜欢的歌听过一遍就朗朗上口、腔圆字正,俏丽的外表加上美丽的歌声,让她的名气越发高涨,而此次,方逸华正是应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请来表演。那一晚,两人交谈甚欢。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于是将她视为红颜知己。

1957年初秋,邵逸夫离开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他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

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她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退出歌坛,追寻这个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成为邵逸夫事业上的智囊和最得力的助手。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独具慧眼,大胆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由此也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90岁再当新郎

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时光、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于是,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迎娶方逸华。

1997年5月6日,90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此时的方逸华已经年过60,与90岁的新郎老翁手挽着手,仍是一贯的香奈儿套装配上利落的短发,但脸上却有着属于新嫁娘的娇羞。

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邵逸夫毫不含糊地高声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2010年元月,邵逸夫在102岁高龄时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方逸华打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走过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到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早年邵逸夫 吝于行善施德

邵逸夫这个名字,对于电影事业来说,他是风云激荡的香港电影史上永远的“六叔”;对于金融财经事业来说,他是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果断而霸道的成功商人;外界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但是对于内地公众来说,人们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位传奇的教育慈善家。高校里处处可见的“逸夫楼”就是明证,纵观邵氏慈善的去向,教育是重中之重。



鲜为人知的是,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1973年,“邵氏基金会”成立了,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向内地捐赠,这一年他为保护敦煌壁画捐款1000万港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外界传言中,真正让邵逸夫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事业的原因,或许是他三哥邵山客的经历。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关注内地教育 逸夫楼遍布全国

同年,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内地的教育事业就与邵逸夫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不顾耆耋之躯,身体力行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港元。

1987年以后,邵逸夫不仅多次回故乡宁波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港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创立“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此奖立意高远,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000万元。2009年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元,捐建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曾担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长达26年

邵逸夫自1977年起加入香港红十字会,出任会长一职长达26年,至今仍是纪录保持者。现任会长杨铁梁赞颂邵逸夫对香港红十字会及公益事业发展贡献良多,对邵逸夫辞世深表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邵逸夫一直赞助该会工作,1984年协助成立全港首个输血服务中心。红十字会称,邵逸夫直至1998年才卸任会长一职,但仍继续担任副赞助人达15年。英国红十字会1983年向他颁发最高荣誉的“女皇荣誉奖章”,表扬他推动人道精神。而邵逸夫担任会长期间,曾推动香港红十字会脱离英国红十字,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互访。

邵逸夫在1989年曾与访问香港的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一起主持香港红十字会港岛总部的揭幕仪式,其后又捐出1.26亿港元支助总部重建,是该会历来接获最大笔的个人捐款,红十字会就以邵逸夫爵士命名新大楼报答。

大家眼中的 邵逸夫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在2012年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学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教育本就是公益事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专业、规范的慈善机构,每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业的见证。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回忆与邵逸夫相识的30余年,指邵逸夫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富强发展教育,并以陈嘉庚为榜样。洪祖星说,虽然在电影电视业成就显赫,但邵逸夫最大的热情投放在教育。“他跟我说过好几次,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养人才。”

过去20年,洪祖星陪着邵逸夫走遍内地多个省份,亲眼见证一栋栋邵逸夫楼落成,“只要到学校他都高兴,他每次都跟我说,早年在新加坡见过知名爱国华侨陈嘉庚,陈老先生兴办教育的理念对他影响很大。”


责任编辑:娟子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快速搜索 :